校区新闻
发布者: 西校区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17 阅读数:15
三月沐风,春的暖意扑面而来,漾开了人们脸上的丝丝笑意,敦促着老师们辛勤耕耘的步伐。随着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唐中西校区的语文教师们也积极投身到课标研究和实践活动中。3月14日,我校有幸邀请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马珺老师对语文组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标的培训,同时结合我校万萍老师的一节中考复习研讨课为初三备战中考提出了指导意见。
本次活动由语文教研组长杨彦军老师主持,西校区语文组教师全程参与,西校区马楠校长参会。
听课活动
万萍老师《文言文整合复习》
中考复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更高效的复习?可不可以用新课标下任务群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呢?万萍老师以九下第六单元的课文为例,设计了一节文言文整合复习课。教师以中考文言复习困境导课,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与思索,进而带领学生聚焦中考真题,明确了文言文的解答途径。老师通过学习任务单展示了课前任务一的成果。学生用多种形式整合了整个单元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完成了梳理及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经验的目标。
在任务二的教学中,万萍老师让学生分别从内容、写法、人物形象三方面比较《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三篇文章的异同。课堂通过一位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进行,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文言文中写人技法进行归纳分析,在生生互动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任务三是在任务一任务二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鉴赏与再创造。这一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古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及强烈的家国情怀,做到对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交流研讨
万萍老师自评
第六单元所选文章都是臣子与君主对话的精神产物,本课旨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人物评价,落实知识目标与育人目标。基于以上设计意图,万萍老师设计了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前置任务,即课前需要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即文言词语积累。第二个任务,也需要他们在课前自主学习,在课中合作探究,由学生来问,有学生来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任务旨在提升学生思维整合能力。第三个任务激发学生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落实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是这节课老师说的还是有点多,总想把知识告诉学生,以后在教学中要做到真正放手。
马泽云老师评课
马老师从两个维度进行了议课。首先从教师的“教”可以看出,万萍老师是一位专业的服务者。她时时为学生做策略方法的指导。其次,课堂上的万萍老师是一位专业的学习伙伴。她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给予他们思维上的引导和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整合,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落实了重点字词,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二个维度是观察学生的学。首先学生在拿到学习任务后都认真完成了任务一:归纳整理多篇课文的重点字词。任务二中虽然有个别学生填的不完整,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查漏补缺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个学习过程把学生的盲点点亮了,误区纠正了,小组合作总结把学生的弱点做强了,从浅层的单一学习走向了合作探究的深度学习。
翟建红老师评课
翟建红老师依据新课标要求进行了评课。首先,万萍老师展示了学生的字词积累成果,学生在落实此项任务时,尽管形式各异,但是都能够做到分类归纳整理。接着,通过三篇文章的对比阅读,落实探究写人技法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回答中涌现出了许多的思维亮点。万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也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和教学评一体化意识,较好地达到了育人目标。
陶利老师评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彰显育人导向。尤其最后一个环节“写一写”,通过给历史人物写推荐词、赞美词、颁奖词的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能力,也清晰明确地达成了语文课堂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体现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让听课教师充分感受到了“你讲给我听,我可能会忘记;你做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住;你让我参与,我肯定能够学会”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三.立足教材、迁移中考。这三个学习任务都引领学生立足教材,把握中考考点。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材上学什么,考场上考什么,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
培
训
马珺老师
评课
马珺老师认为这节课展现了新课标的学习成果,是一次“新课标实践的有益尝试”。在教学目标的撰写上,“主题+条件+行为+结果”的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和“任务群”学习理念也是授课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万萍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实现课程“结构化”,全面引发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思考。
新课标培训
接下来,马老师进一步带领老师们对新课标中的“素养型课程目标”进行了解读。同时指出,要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就要整合学习内容,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马老师以写景类文言教学内容为例,分析了这类文章在思想内容、写作手法方面的相同点,语文教师可以以此为例来实现整合。“大单元教学”要在真实情景下的学习任务为引领,设计出紧扣学科内容,形式生动活泼、又具有现实文化意义的学习项目。
半天的培训在满满的收获和思索中告一段落。学贵有思,思而行远,只有育人者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培训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使教育这块方塘永不枯竭。
图片:王彬 马泽云
文字:翟建红
初审:杨彦军
复审:莫妮 马永辉
终审:彭鸿